“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经济以什么样的姿态开局起步,社会关注,中外瞩目。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2月,我国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其中多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数据表明,我国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制造业增长6.9%,增速较上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呈现攀“高”向“新”趋势
一是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2018年至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从13.9%提高到16.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从32.9%提高到34.6%。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中,装备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从2018年的40.6%提高到2023年的44.9%,而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6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从7.9%下降到5.0%。从中国出口结构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趋势,纺织和服装出口占中国制成品出口比重从2018年的11.9%下降到2023年的9.6%。
二是从价值链的中低附加值环节向中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特别表现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中间品、资本品占比以及在出口中比重的提高。数据显示,在中国产品出口结构中,消费品出口额占比从2017年的36.4%下降到2022年的35.1%,而同期中间产品出口额占比从16.3%提高到2022年的18.6%。2023年,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比达58.5%。
三是通过生产性能更强、质量更好、品牌更优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攀升。在家电、汽车、机械装备等产业,“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高,产品价位也呈现攀升趋势。此外,中国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高。
攀“高”向“新”动力足
科技创新:驱动中国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
数智化赋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保障。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不但催生一个增长快、潜力大的数字经济部门,而且数据要素成为数智化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并进入生产函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获得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产生深刻变革性影响,发挥着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产业链布局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是以国内梯度转移保持传统优势。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大、人口多的大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要素禀赋差异较大。当东部地区由于工资高企、土地供应紧张而造成制造业传统价格优势削弱时,中西部地区仍具有相对充裕的土地空间、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此外一些地区还拥有自然资源、能源优势,有利于制造企业就近取材。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仅有利于保持制造业成本优势,而且通过产能布局的多元化也有利于提高供应链抗冲击能力。
二是以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根植性和竞争力。产业集群是同类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服务商等在较小尺度空间高度聚集形成的空间形态,高水平的产业集群构成了产业发展的有机生态,集群中的企业相互依赖、共同演进。产业集群有助于促进创新、加速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供应链响应速度、降低最终产品成本,从而有利于产业保持竞争力和不断演化升级。同时,产业集群内由大量企业构成的生态相对单个企业更难迁移,展现出更强的根植性。中国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目前已经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甚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1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五大领域;2022年和2024年,工信部分两批评出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涵盖高端装备(29个)、新一代信息技术(16个)、原材料(15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7个)、消费品(6个)、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5个)、光伏(2个)等领域。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前100家科学技术集群中,有中国大陆的集群26个,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南京分别排在第2、第3、第5和第9位。
深化改革: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面临的挑战、机遇与条件
重点任务
来源:人民论坛网,侵删
2025年6月4-6日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期待与您再会!
即刻报名参展